副主任中医师,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40年。他有着严谨的治学理念,平生致力于熟读“四大经典”,在传承中创新中医理论。他深知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,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,只有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,才能把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,才能不断提高诊疗水平,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服务。在教学工作中,他主张有教无类、注重因材施教,并严于律己、勤修师德、传道授业,为我县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卫生技术人才;在临床工作中,他立足整体观念、突出辨证论治,并勤勉乐业、谨遵医德、视患如亲,现正活跃在我院临床工作的第一线。
上世纪70年代,我国广大农村还严重缺医少药。为此他立志学医,要为民献心尽力、解除疾苦,于1978年4月考进四川省达县中医学校学习。毕业后分配到我县丰禾区卫生院工作,1981年上调到我县卫生进修学校任教,2003年调至邻水县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。从临床医师到卫校教师再到临床医师,他在对传统医学的专研与修习中顺应着角色的转变。为了适应教学与临床工作的需要,他决心从理论知识、名师传承、杂志学习等方面完善自己的治学方略。
理论学习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知识,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。他多次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医学院校进修学习。中医学书籍之多,可以说读之不完,学之不尽,但古语云: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。坚持勤奋、吃苦的学习精神,熟读“四大经典”,参阅名医名著,学好基础理论,这是他始终恪守一直坚持的治学之道。
名师指点是开阔视野,提高临床疗效的最好途径。为了更好的学习、提高临床知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,他30多年前就师从我县的两位名老中医周学(原卫校副校长)、罗嘉全(原邻水县中医院院长),并得到了两位医学专家的指点和帮助,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实现了宝贵临床经验的直接传承,使他受益匪浅。
杂志参阅是了解专业学术动态,学习新理论的知识源泉。《中医杂志》、《新中医》等中医药核心期刊,是他数十年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。他结合自己工作需要,选读学习其中的相关知识,不断吸取现代中医药的新理论,新知识,新技术,并大胆应用于临床实践。
辨证论治是是中医学的精髓,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理论原则,是中医理、法、方、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。
辨证時,他不仅重视望、闻、切三诊,尤其注意询问病人的工作、生活、精神等情况。将四诊所收集的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,在结合六经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脏腑经络辨证等确定病证类型,经过综合分析,再按八纲辨其为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中的某种证候,这个证候就是疾病的实质,抓住了疾病的实质,才有立法论治的依据。
论治,他的体会是“临证如临阵,用药如用兵”,治病必须明辨证候,详慎组方,灵活用药。他善于组方,精于配伍,根据病情,活用古方,随证加减,主次分明,配合巧妙,结构严谨,往往数剂即见功效。
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,他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是:(1)辨病和辨证治疗相结合;(2)祛邪和扶正治疗相结合;(3)局部和整体治疗相结合。以上临证思路可以相互结合应用,亦可以一种治疗思路为主,另一种为辅,彼此合参。他擅长诊治脾胃、肝胆疾病,对其内科疾病,旁及妇科、儿科常见病,均能得心应手,辨证准确,用药恰当,疗效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