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关于“一滴血可测癌症”这篇文章,媒体界的朋友为了博取眼球,不惜利用“一滴血可测癌症”这样夸大其词的说法来吸引平民老百姓的关注和转发,然后很多医学界的朋友就按捺不住出来辟谣了,这种媒体过度吹捧的事件被误读可以“澄清”,就怕有些人借此炮制涉癌谣言,趁机行骗。对此,罗永章团队也解释称“一滴血检测肿瘤”说法不准确,确切讲应该叫“监测肿瘤”。
如果“一滴血可测癌症”,那么那将是我们医学界乃至全世界人类的福音了,医学界各位同仁的努力都是为了能早期、准确、有效的解决掉癌症这个大毒瘤,然而,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、准确定位,有效治疗对我们目前医疗水平来说仍有一定的困难,应了那句话,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们仍需在这个攻克肿瘤的难题上努力。
言归正传,此次舆论的主角是热休克蛋白90a。1989年,学术界就发现人体中的热休克蛋白90α可成为肿瘤发现的标志物,但迟迟没有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。2009年罗永章团队开始介入研究,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出了一种可以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,只需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。
罗永章团队通过大量研究数据表明:在肺癌中,传统的肿瘤标志物 CEA 灵敏度只有 54%,符合率为 66%;而热休克蛋白 90α的灵敏度达到72%,符合率为75%,明显优于 CEA。而在肝癌中,传统的标志物AFP灵敏度为53%,符合率为 74%;热休克蛋白90α的灵敏度达到93%,符合率为92%。这说明,热休克蛋白90a提高了对癌症肿瘤的判断可靠性,减少了误诊率。这是一个全新的敏感性更高的肿瘤诊断检测指标,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肿瘤标志物,表达量异常升高时,可提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确诊。有了更灵敏的肿瘤标志物,这是值得医学界同仁们庆贺的事情,毕竟,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小步,这得感谢罗永章团队的付出。
但是,热休克蛋白 90α肿瘤标志物只是众多肿瘤标志物当中的一种,它再怎么灵敏也无法作为一个确诊指标达到100%,并无法明确肿瘤,只是在辅助诊断肝癌肺癌等疾病中,比AFP、CEA等已知肿瘤标志物有更高的检测灵敏性。
确诊肿瘤并不简单,需要结合患者病史、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,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后才可以初步诊断,而确诊往往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.肿瘤标志物只是发挥了一个辅助作用。
肿瘤标志物(TM)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,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和(或)升高的、可预示肿瘤存在的一类物质,存在于血液、体液、细胞或组织中[1]。通常包括蛋白类、激素类、酶类、糖类、肿瘤相关基因等等,其检测方便,便于动态观察,所以在肿瘤的筛查诊断、预后评估、疗效监测、复发预测等环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。人体内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相关关系可见图1,在此,就不详述各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了。
肿瘤标志物虽名为肿瘤的标志,但是它却并非肿瘤独有。例如,甲胎蛋白(AFP)属于胚胎抗原,主要用于检测原发性肝癌,卵巢癌,睾丸癌等,但在女性妊娠期会由于胎儿的存在而升高;癌胚抗原(CEA)主要检测消化系统肿瘤和肺癌等,但在肝、胰、胆管、肾、肺、乳腺等的非恶性病变时,也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;糖类抗原CA199主要检测胰腺癌和胃肠道肿瘤,但急性胰腺炎、急性肝炎、胆囊炎时也能升高[2]。有些患者对于肿瘤指标的轻度增高会提心吊胆,也有人会把肿瘤指标作为普通体检筛查项目,这些都是没必要的。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中指出[3]:由于目前常用的TM在诊断恶性肿瘤时灵敏性和特异性大多不够高,故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;不能仅凭TM 阳性(或升高)进行确诊;也不提倡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(除甲胎蛋白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外),但可用于高危人群(如60岁以上有家族史,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肿瘤高发地区等)的筛查。
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肿瘤标志物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,参考肿瘤标志临床应用与检测技术指南。最后,附上Hayes在1996年所说那句话,判断肿瘤标志价值的最终标准是:知晓肿瘤标志数据应能引发可改善临床转归的临床决定[4]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,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,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.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建议.中华检验医学杂志,2012,35:103—116.
[2] 谢志贤,刘倩.从肿瘤标志物应用所引发的思考[J].中华全科医师杂志,2013,12(7):499-500.
[3]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肿瘤标志物专家委员会.肿瘤标志物临床检测的基本原则.中华检验医学杂志,2004,27:393.
[4]Hayes DF,Bast RC,Desch CE,et a1.Tumor marker utility grading system:a framework to evaluate clinical utility of tumor markers.J Natl CancerInst,1996,88:1456—146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