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之悟
苏志明
人们对春天的到来总是显得格外的憧憬,中国人的诗情,总是在早春时节醒来,从心头到笔端,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。春天意识的苏醒,其实是一份人心中的春意荡漾。
看着那宜人的春草、柳枝,看着那鲜艳的花朵,心中定然舒畅无比。然而,景色再美,若没人陪你欣赏,独自一人赏春又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?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,曾写过一首生动的《闺怨》,“闺中少妇不曾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”一位闺中少妇,娇憨贪玩,还不知道忧伤,看见春天到了,把自己打扮的好好的,上楼头去看景色。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她忽然之间看到柳色青青,枝繁叶茂,想着自己的青春,大好的年华无人陪伴,柳色今天有她欣赏,但是她的青春谁来陪伴呢?她的丈夫把最好的时光用去建功立业,去追逐浮名,而我们的爱情呢?生命的欢欣呢?青春澎湃的时光呢?难道我们全都丢掉了吗?人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悔意和遗憾的。这是什么呢?这是一种发现,这就是所谓的离恨,也是春愁。
李清照的春愁是什么呢?“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。双溪的春色再好,恐怕船儿也承载不了我内心满腔的忧愁吧。李后主的春愁是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李煜的伤春离恨不是小女子的闺怨,而是一个失去江山的国君在异国他乡的古今伤怀之感。
因而我们知道,不同的人,在不同的时刻,赏花的心情与感慨也就不同了。刘希夷在洛阳东都赏花时发出了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的感慨。欧阳修在《浪淘沙》里说,“聚散苦匆匆,此恨无穷,今年花胜去年红,可惜明年花更好,知与谁同?”聚散离别,此恨无穷。去年看花是两人同赏,今年孤独一人,明年的花应该比今年还好吧,“知与谁同 ?”明年还会是我们一起看花吗?不知明年的花将与谁同赏呢?这是诗人看见世间的春意烂漫,油然而生的珍重之感,春愁中的“恨”,真的只是一种落寞的哀伤吗?它在我们内心唤起了多少由惜春而生发出的留念?
冬去春来,莺飞草长。春满人间的时候,春风染绿了萋萋青草,春天是分别的季节,在春意蓬勃之时,人们为了生计,纷纷上路了,所以春天多送别,古时候,在送别之时就多了一个意象——柳枝。叫做“灞桥折柳”,“柳”字音同“留”,送你柳枝,它柔软绵绵,丝丝悠长,让你觉得是人心牵绊,让你体会到它是挽留你的一片心意,所以,在离别的那一刻,柳丝也就在无形中系上了对方的深情与眷恋。
春天除了景色宜人之外,还可以听到很多声音,那就是“春啼”。春天是谁的季节呢?是杜鹃的季节。我们常说“子规啼血”,传说蜀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杜鹃,它的口舌是红的,一开口啼鸣,就被人误认为满口啼血,心有不甘。这种鸟恰恰就在春天啼鸣。走在人生旅途的天涯游子此时听到杜鹃啼鸣,听着听着就变成了“不如归去”,从而拨动起游子心灵深处那根思乡琴弦。在九百多年前的一天,晏几道听啊听,“惊梦觉,弄晴日,声声只道不如归。”它非得把我从陶醉的美梦里叫醒,偏偏眼里是艳阳晴天,这么一个好时候,我听懂了,知道你想对我说什么,无非是“声声只道不如归。”诗人终于被它叫得心里崩溃,他喃喃告诉杜鹃,你难道觉得我不想回去吗?难道我不知道走吗?“天涯岂是无归意,争奈归期未有期。”人在天涯,我怎么会不想回去呢?但是,身不由己啊,我还不知道回去的那个日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啊。这就是漂泊在天涯的游子听到春啼的内心感受,从而引起共鸣。
当然,今天是不可能在城市里听见杜鹃啼叫了,笼子里面的鸟鸣倒是偶尔可以听见。今天的都市人,还能听出杜鹃舌尖婉转的那一点恨意吗?古代的人看到的春草,我们在都市里很难看到,古人听到的春啼声,喧嚣的城市听不见了,现在的人们相送时谁还会送柳枝?可能是首饰、名表,或是玉佩等值钱的物品,再没有人去送不值钱的柳枝了吧。芳草、斜阳、柳丝、莺啼都是不需要金钱就可以享受的,但是今天都远离了我们,除非我们回到乡下,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,才能够拥有这些。我们的生命中还有那些不需要金钱去买来的春天吗?那些春天真的走远了吗?我时常在想,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,我们好像遗忘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某些珍贵东西,到底是怎么了?花开花落,春去春来,蕴含着多少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探索?难道我们就不想了吗?人的春愁、人的春思是永不停歇的。
古人对春天有多珍惜呢?辛弃疾这样一个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”的铮铮铁骨的老将,在春天面前也有着无限柔情,“匆匆春又归去,惜春长怕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”,匆匆间春天又走了,在花开之前,他就跟别的盼花人不一样,老在祈祷花开晚一点,一晃眼还是到了眼前,“落红无数”更让他“惜春”之心无法安静。果然春天是要走了,这一刻,他急急地要留住春天,他对春天断喝“春且住,见说道,天涯芳草无归路”。他说春天啊,你站住吧,你回不去了,你已迷失了归途。可谓侠骨柔情啊。曹雪芹呢,他将《红楼梦》中的某些人物就叫“迎春”、“惜春”,可想而知,是多么的在乎春天,珍惜春天啊。暮春之际,落花飘零,面对满地落花,林黛玉拿着花锄去葬花。“明媚鲜艳能几时?一朝漂泊难寻觅。花开易见落难寻,阶前仇杀葬花人”。多么富有禅意与哲理啊,仅仅只是林黛玉的伤春之感吗?何尝不是曹雪芹、甚至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反思?
一个人的高光时分在他的一生之中,总是那么的短暂。巅峰期之后呢?总要归于平淡,这不与春花一样吗?林黛玉由春残花落想到了红颜老去,太过悲观了。还是梅尧臣说得好:“野凫眠岸有闲意,老树着花无丑枝”。人终有老去的那一天,我们在今天如此害怕衰老,去化妆,去打扮,去用各种各样的护肤品、滋补品,甚至美容,想方设法去对抗衰老,就是因为觉得人老了不好看。但是树不怕老,因为树有春天,只要有花,哪怕是枯涩的老树,也没有一枝是不漂亮的。其实人也一样,只要还在发光发热,对社会有所贡献,生命之花仍在绽放,就不会枯萎,就会焕发出第二春、甚至第三春。
很多人直至生命 老去,他的春天也一直没有苏醒,生命在冬眠状态下走完了全部的历程,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、沧桑,有着很多的忧伤、焦虑、悲苦、惶惑,能对抗这一切的也只有忍辱负重,或是愤世嫉俗,或是对天长叹命运的不公,但是他们从来不知道,,还有一种”春光”,可以抵抗外在的困顿挫折,可以给生命保鲜,让人在面对沉重时举重若轻。
尽管有春愁,春恨,但我们还是要惜春,至少它使我们有时间紧迫感,它能使我们在这一特定时刻想到我们的人生担当。珍惜眼前,把握今生!